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家庭教育力量大 讓吳季剛兄弟難忘



人的記憶就是這麼有趣,某些不特別重要的小事,卻在孩子心中留成了永遠,家庭教育的力量和潛移默化,也是如此。吳季剛笑說自己受母親影響多。圖/BOSS提供




2014/05/08 記者陳若齡 提供者/udn


人的記憶就是這麼有趣,某些不特別重要的小事,卻在孩子心中留成了永遠,家庭教育的力量和潛移默化,也是如此。


家庭教育 身教潛移默化


講起小時候,吳季剛記得最清楚的,還有外公教他騎腳踏車,「那時住在內湖,有個大斜坡,外公把我車後面兩個小輪子拿掉,就直接把我推下斜坡,然後我就會了,就是從那時候,那一秒起我做任何事就是這樣,勇敢而直接的迎面去做。」


小時候他也常問媽媽,為什麼家裡不像同學家那麼大,而是有70年歷史老房子,家具也都是骨董,這和與當時移民去加拿大的眾多華人家庭都不同,「他們買的房子叫做『怪獸屋monster house』,一整個區都長一樣,每間都是紅色的屋頂、紅色的磚,裡面則是金色亮亮的東西,地板都是大理石,鋪地毯,每一家都長一樣,又大又漂亮。」吳季剛回憶,「那時感覺我們那個家好窮,但經過這麼多年以後,現在你去我辦公室看,沒有一樣東西是新的,全都是骨董,最後才明白真正有味道、有想法的人不需要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。」


吳季剛也想起小時候媽媽最討厭他們把浴室用濕都不擦,那時候都覺得好麻煩,又要關燈又要擦東西,擦在褲子上不就好了,「現在我們公司有4間廁所,每天晚上8、9點以後,我都會去擦乾淨還關燈,有一天我又在那裡擦東西,擦到一半時,驚覺『Oh My God,我跟我媽一樣』經過30幾年,我竟變成跟我媽媽一模一樣的人。」


吳季剛笑說自己受母親影響多,季衡則感受到父親的影響,尤其因為是哥哥,父親會對他講比較多事,一起經營公司後,也經常發現父親期望要做的方向,我已經在做。


謝謝爸媽 做孩子真實的後盾


或許,有人會說靠移民求學才能給季衡、季剛好的教育環境,也才能有今日成就,但無法移民怎麼辦?事實上,父母給予開放的教育空間,放手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,且要參與其中,無論在什麼環境都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。「我爸媽會給我們一個guideline(規則),其他該放的他們就會放,然後他們會在旁邊看著,You do things by yourself, but not alone.(你是獨力完成這件事,但不是孤單的),這很重要,如果心感到孤單就會恐慌,」吳季衡說,「但這不是說要一直在身邊,你距離我近我也可能會覺得孤單,重要的是情感聯繫和心的感覺。」


「我父母親會用他們的方式參與,你可以感受得到,不是敷衍的,這需要很多耐心和時間,」除了媽媽一路陪伴他們兄弟至高中住校才回台,季衡對父親的付出也很感動,「例如我父親雖然沒陪我們去加拿大,但他就像是地基,在台灣支持我們想做的事情,而且他每3個月飛來1次,我朋友的爸爸1年飛1次就很了不起了。小時候只覺得很爽,因為爸爸會從台灣帶好吃好玩的東西來,像耶誕老人,那時候以為爸爸這樣應該的,長大以後才明白這不容易。」


不斷讓兄弟兩人嘗試學習、挑戰自己舒適圈,並參與討論,再激發更多信心,這是兩兄弟回憶成長點滴,覺得父母為他們做的最好也關鍵的事。


家庭傳承 老了還是要工作


「這就是家庭的style,父母怎麼做,就會傳承。」陳美雲想起有次先生去美國忽然生病,由於病況緊急,住進紐約一間醫院,幾乎沒什麼人知道,但竟然有個墨西哥太太來探病,「她買了一根香蕉、一顆蘋果和一小串葡萄來,因為沒有什麼錢,但那心意讓人感動得不得了。」陳美雲說。


原來這位太太是吳季剛還在紐約求學時,幫忙打掃的清潔傭,當時吳季剛只靠打工賺錢,但給了這位太太她人生中收過最大的一筆耶誕節獎金,她因感念吳季剛恩情,專程來探望他父親。「我先生不錦上添花,特別尊重並幫忙基層工作、弱勢的人,我在我兒子身上也看到了。」陳美雲說,「我到現在65歲還在工作,就是想讓他們看到,不管你多老,如果是有意義的事情,還是可以去做。」







via UDN STYLE: 名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