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陳美雲/笑看文化衝擊 磨出獨特價值觀




style



陳美雲(左)當年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到加拿大,期望給他們更好的求學環境,圖為出國前全家合照。圖/天下文化提供




2014/05/08 記者陳若齡 提供者/udn


陳美雲獨自帶著吳季衡、吳季剛兄弟勇闖加拿大,適應環境的困難是其一,如何教育讓孩子融入當地但又要建立自我價值觀更是個難題。


「Jason常常問我說,『媽媽,你到底要我做什麼人』」陳美雲回憶。傳統台灣處事的態度和想法遇上受加拿大學校教育的孩子,不時會有矛盾。


例如有次吳季剛感冒了,由於在加拿大看醫生很麻煩,因此當年陳美雲先在台灣配好治一般感冒、流鼻涕的藥帶到加拿大,有症狀出現,就自己當藥劑師給孩子吃藥,不用馬上去找醫生。「剛開始還吃,但去學校久一點了他就跟我說,『媽媽妳又不是醫生,為什麼妳可以開藥給我吃?我不要吃,我要去看Family Doctor(家庭醫生)』」


陳美雲只好帶他去看醫生,回家的路上看吳季剛感冒狀況已經好多了,她想再送回去學校上課好維持全勤,沒想到他生氣地說:「我已經感冒了,我們老師說,這樣子會影響其他同學,這是不道德的。」很有想法的吳季剛繼續解釋,「我同學肚子痛都可以回家,肚子痛有沒有痛不知道,但流鼻涕都已經流出來了,為什麼還要上學,妳到底要我做加拿大人還是台灣人?」


孩子說得有理


陳美雲坦言,當時覺得孩子講得也有道理,但仍希望他們還是保有台灣人勤勞的優點。要他去上學,是因為想要孩子全勤,但加拿大受的教育觀念不是這樣。遇上這類矛盾時,陳美雲不墨守成規,但也不全然放任自由,而是盡可能按孩子的個性溝通,讓孩子能說明理由,她也會設法理解,找到讓彼此接受的方式。


季剛如此,季衡也沒例外,但從小就被送去參加夏令營,學習不同文化,讓他早就懂得互相尊重、理解的重要,設法在如媽媽講的保有自己空間下,融入異地生活。「我們其實都是在找一個平衡,因為我們兩個都是也兩個都不是,如果可以接受,就會找到最好的位置,而那也會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。」季衡說。


飲食上也有文化衝擊,剛到加拿大時,陳美雲還用專門買的保溫便當,每天讓孩子帶有飯有菜的便當,但孩子帶幾次就不想帶了,「媽媽,人家都笑我說『ugly,你吃那是什麼東西』」


季剛先跟媽媽發難,兩人後來都想跟同學一樣帶個小盒子,裝三明治、起士加餅乾。陳美雲雖然覺得那不健康,但「後來想想,如果不讓他們吃這些,硬要帶便當,跟加拿大人就是不一樣,還是沒辦法融入。」


在外要融入新環境,但在家陳美雲堅持,第一講中文、第二要吃台灣式的菜,家裡也只准看外國電視,不看中文台,既要孩子不忘中文,也讓他們不因過度依賴而不能進步。


媽媽聽懂英語


「這對他們其實還好,反而對我比較痛苦」,陳美雲笑說,「我在家從來不跟他們講英語,但偷偷去學,他們以為我聽不懂,有一次兩人用英語講做壞事,結果我用中文回答,哥哥緊張地跟弟弟說,『糟糕,媽媽現在聽得懂了』」現在季剛回國和季衡聊天,只要一用英語,陳美雲就知道是不太想給她聽的事,「可是現在難不到我了!」







via UDN STYLE: 名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